中國34個省份,你了解多少個?對自己故鄉省份熟悉多少?
省份指中國的行政規劃,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,包括23個省,5個自治區,4個直轄市,以及香港,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。
行政?。汉颖笔?、山西省、遼寧省、吉林省、黑龍江省、江蘇省、浙江省、安徽省、福建省、江西省、山東省、河南省、湖北省、湖南省、廣東省、海南省、四川省、貴州省、云南省、陜西省、甘肅省、青海省、臺灣省
直轄市:北京市,天津市,上海市,重慶市。
民族自治區:內蒙古自治區,廣西壯族自治區,寧夏回族自治區,新疆維吾爾自治區,西藏自治區。
特別行政區:香港特別行政區,澳門特別行政區。
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共有:23個省,5個自治區,4個直轄市,2個特別行政區;51個地區(州、盟),比上年減少了6個;660個市,其中:直轄市4個;地級市285個(包含新設立海南省三沙市),比上年增加7個;縣級市374個,比上年減少7個;1642個縣(自治縣、旗、自治旗、特區和林區),比上年減少7個;845個市轄區,比上年增加15個。
名稱來源
山東(魯):以太行山以東而得名。
戰國至秦漢時,崤山、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稱為山東。金時,在開封以東地區設山東東路、山東西路,這是山東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。清初設山東省。
轄區為春秋時魯國地,故簡稱“魯”。
江蘇(蘇):以江寧、蘇州各取一字得名。
清康熙6年(1667年)設江蘇省,取兩江總督駐所江寧(今南京市)和巡撫駐所蘇州(今蘇州市)兩府首字組成江蘇省。
取全稱中的“蘇”字作為簡稱。
上海(滬或申):以上海浦而得名。
上海之稱始于宋代,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,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,其中一條叫上海浦,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。1292年,上海改鎮為縣。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。1949年,上海設為直轄市。
古時,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“扈”,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,因此,這一帶被稱為“滬瀆”,故上海簡稱“滬”。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,故上海別稱“申”。
浙江(浙):以浙江(又稱錢塘江)得名。
浙江即江流盤回曲折之意。戰國時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、錢塘江和新安江。東漢將浙江分為浙東、浙西兩個地區。唐以后這兩個地區轉化為政區名稱。明初設浙江省。
取全稱中的“浙”字作為簡稱。一說認為因富春江、錢塘江和新安江古稱浙江,故簡稱“浙”。
安徽(皖):以安慶、徽州各取一字得名。
1667年,取當時的政治中心安慶(今安慶市)和經濟都會徽州(今歙縣)二府首字組成安徽省。
安慶府是春秋時皖國故地,別稱為皖,故安徽簡稱“皖”。一說認為因境內最早的名山天柱山古稱皖公山,故簡稱“皖”。
福建(閩):以福州、建州各取一字得名。
秦始皇統一中國后,在此設閩中郡。漢時稱福建為閩越國。唐開元年間設福建節度使,管轄福、建、泉、漳、汀五州,福建是前兩州的名字組成的。元設福建行省。明設福建省至今。轄區古為閩越族聚居地,故簡稱“閩”。一說因境內有閩江,故簡稱“閩”。
江西(贛):以江南西道而得名。
唐代設江南西道,簡稱江西道,江西由此得名。宋設江南西路。元設江西行省。后皆設江西省。
因贛江縱貫全省,故簡稱“贛”。
廣東(粵):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。(廣南路:唐屬嶺南道,宋改名為廣南路)。
宋置廣南東路,簡稱廣東路,由此出現廣東一名。元設廣東道。明設廣東省。
轄區漢初為南粵之地,故簡稱“粵”。
廣西(桂):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。(廣南路:唐屬嶺南道,宋改名為廣南路)。
宋設廣南西路,簡稱廣西路,“廣西”一名產生。元設廣西兩江道。明設廣西省。1958年設廣西僮族自治區,1965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。
因自宋至清,廣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(或桂林府),故廣西簡稱“桂”。另一說認為廣西秦時曾設桂林、象郡、南海三郡,而歷史上廣西2/3地域屬桂林郡,故廣西簡稱“桂”。
海南(瓊):以海南島得名。
因其位于南中國海域,境內最大島嶼又稱海南島,故名海南省。1988年建省。
因秦以后稱這一帶為瓊臺、瓊州或瓊崖,故簡稱“瓊”。
河南(豫):以黃河以南而得名。
古稱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南。漢設豫州部。唐置河南道。宋置河南路。元置河南江北行省。明初設河南省。
轄區相當于《禹貢》中的豫州,故簡稱“豫”。
湖南(湘):以洞庭湖以南而得名。
唐代在洞庭湖以南,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設湖南節度使,始出現湖南一名。宋置荊湖南路,簡稱湖南路。元明兩代設湖南道。清代設置湖南省。
因湘江縱貫全省,故簡稱“湘”。
湖北(鄂):以洞庭湖以北而得名。
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,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,簡稱湖北路,湖北一名產生。元明兩代設湖北道。清代設置湖北省。
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,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,故湖北簡稱“鄂”。
北京(京):以北平而得名。
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“薊”,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。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,稱為燕京。金滅遼后,遷都于此,稱中都。元代改稱大都。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于此,改稱“北平”。建國后做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,改稱“北京”,名稱一直沿用至今。1949年設為直轄市。
取全稱中的“京”字作為簡稱。
天津(津):以天子津渡而得名
唐宋以前,天津稱為直沽。金代形成集市稱“直沽寨”。元代設津海鎮,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。明永樂2年(1404年)筑城設衛,始稱天津衛,取“天子經過的渡口”之意。1949年設為直轄市。
取全稱中的“津”字作為簡稱。
河北(冀):以黃河以北而得名。
戰國時,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稱為河北。漢設河北縣。唐設河北道。轄區與今有出入。1928年設河北省。
轄區相當于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《禹貢》中的冀州,故簡稱“冀”。
山西(晉):以太行山以西而得名。
戰國至秦漢時,崤山、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山西。元時,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,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,這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。明處設山西省。
轄區為春秋時晉國地,故簡稱“晉”。
內蒙古(蒙):以漠南蒙古得名。(原分為內蒙和外蒙兩省,民國后期外蒙古獨立為蒙古國)。
中國有多少省份和城市
0條評論